隨著葡萄藤埋土下架,冬日的賀蘭山東麓少了種植采摘時的熱鬧,呈現出一派沉睡中的靜謐。
下架埋土——用土的溫度保暖,是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獨特風土,也是一種蟄伏,為新一年的成長養精蓄銳。
2021年的賀蘭山東麓,是一個收獲滿滿的“大年”。
從1985年寧夏生產出歷史上第一瓶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到2011年賀蘭晴雪酒莊為寧夏乃至中國葡萄酒摘得首個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賽的國際大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給寧夏帶來了一份來自北緯38度的特殊饋贈,讓寧夏成為被世界上公認為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
從2021年開年,搭著《山海情》的“列車”,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火透大江南北,劇中同款葡萄酒賀蘭紅銷售一路飆升。
2021年7月10日,全國首個針對特色產業開放發展的綜合試驗區——寧夏國家葡萄與葡萄酒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正式掛牌(以下簡稱“綜試區”)。
首個綜試區意味著先行先試的政策支持——國家支持綜試區建立葡萄酒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集理論、實驗、生產、研究為一體的中國葡萄酒產業科技研發及轉化機構;鼓勵酒莊與國內外大型葡萄酒營銷企業組建營銷聯合體,全面激活銷售鏈,打造國際化物流體系和綠色通道;培育智慧葡萄酒示范企業,建成多個智慧葡萄園酒莊示范基地,培育建設各具特色的互聯網電子商務產業園區。
“釀酒葡萄香滿園,鳥語花馨再傳喜。”
同年9月26日,以“中國葡萄酒·當驚世界殊”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在銀川隆重開幕。
已連續舉辦9屆的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2021年換了“姓名”,冠之“國字頭”,并以文旅擴容。彰顯出寧夏精心設計、創新布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葡萄酒博覽會放在國際大背景下去強力推進的決心。同時,我區錨定千億級產業目標,把葡萄酒產業納入“九個重點產業”來謀劃布局,延長產業鏈條、制定發展規劃、規范產品標準,并在聚焦新技術、開創新模式、打造新業態等方面集中發力,打造產業發展的示范樣板。
隨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產業發展的鏈式效應開始顯現: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企業,陸續在寧夏開建葡萄酒小鎮、葡萄酒莊等“紫色項目”;中國電信聯合中科院、寧夏農墾集團,建設“紅酒云”平臺;中糧集團旗下213家中糧名莊薈上架賀蘭山東麓產區的11款葡萄酒;寧夏大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建設了釀酒葡萄試驗示范園,與日本山梨大學圍繞葡萄栽培、葡萄酒品牌打造開展合作。
2021年11月,2021柏林葡萄酒大獎賽夏季賽獲獎名單揭曉,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共收獲36個獎項。在全球6000多款參賽酒款中,獲得大金獎的19款酒中,中國葡萄酒摘獲其二,均來自寧夏。此前的第28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上,寧夏葡萄酒也以80枚獎牌的傲人成績位列中國獎牌榜第一。
12月末,中國國際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暨脫貧地區農業品牌推介活動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舉辦,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管委會組織產區近50家酒莊攜300多款優質葡萄酒參展。這是寧夏獲批綜試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走出去”宣傳推介活動。活動中,寧夏展位吸引不少經銷商、代理商前來品鑒、洽談,為寧夏葡萄酒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銷售市場打下良好基礎。
天賦異稟,后天爭氣。剛剛過去的2021年,不沿邊、不靠海的寧夏,懷揣夢想、緊抓機遇,乘著“綜試區”和“酒博會”的東風,讓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匯集能量、蓄勢上揚。據統計,2021年,我區新建釀酒葡萄基地3.3萬畝,改造提升低質低效葡萄園4.8萬畝,葡萄酒產量預計達到1.3億瓶以上,全年綜合產值預計達到300億元,酒莊接待游客預計達到120萬人次以上。
作為寧夏獨具特色、譽滿華夏、香飄世界的“紫色名片”,葡萄酒產業如今已成為寧夏對話世界的語言、世界感知寧夏的紐帶。
2022年元旦,行至賀蘭山腳下,坐在某個民宿樓頂,杯中琥珀色的液體在陽光中折射出溫潤的光。舉杯話未來,追夢正當時。(寧夏日報記者 王婧雅 文/圖)